关闭菜单
首页 题材作文 心情作文

读《洞箫赋》有感-记叙文1800字

点赞:0 | 浏览:250 | 发布于:2024-09-17

读《洞箫赋》有感

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,我已步入人生的暮年。暮色苍茫中,我寻觅着生命的意义,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,一曲悠扬的《洞箫赋》映入我的眼帘,让我不禁心潮澎湃,思绪万千。

《洞箫赋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杰作。他以一管洞箫为载体,通过细腻的笔触,描绘出洞箫的清幽雅致,旷达超然,寄寓着深沉的哲思和人生感悟。

"昔者塞外之父老,窃异竹之空虚,枵其中央,而通其上下,缘之以丝,吹之以气,声如游云遏驻,响若空谷传响。"

苏轼开篇便写洞箫的诞生,凸显其独特之处。塞外的父老意外发现竹子的空心,从中得到启发,于是挖空其内部,贯通上下,并在其上缠绕丝线,以气吹奏,遂有洞箫诞生。

洞箫的音色清丽优雅,宛如游云般驻留空中,又似空谷中传出的回响,悠远绵长。这样的音色,让人沉醉其中,忘却烦恼。

"是以君子贵其伟节,爱其贞心,取其不染之操,韵其冲和之音。"

苏轼并不仅止于对洞箫音色的赞美,更赋予它君子之德。他认为洞箫节伟而心贞,不染俗尘,散发着冲和淡泊之音。这正是君子所追求的品质,也是苏轼心中的理想人格。

"盖箫之音,既非金石之铿锵,亦非丝竹之繁丽,乃以其清越雅正,出于天然,不受雕琢,故能感天地而动鬼神。"

在苏轼看来,洞箫的音色不同于金石的铿锵,也不同于丝竹的繁丽。它的清越雅正,源自于自然天成,不受雕琢的影响,因此能够感化天地,触动鬼神。这正是洞箫的魅力所在,也是苏轼所向往的艺术境界。

"或吐而为云,或纳而为霞,或清切而不返,或激昂而无涯。音吐柔畅,气韵绵长, слушай здесь слушай здесь."

苏轼以生动的比喻,描绘了洞箫声音的多变之美。它可以化为云霞,时而清切悠远,时而激昂无际。音吐柔畅,气韵绵长,令人沉醉其中。

苏轼不仅赞美了洞箫的音色之美,更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哲理。他认为,洞箫的声音变化无穷,正如人生的际遇起伏不定。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寻得安宁。

"夫天地之大,山川之雄,烟霞之媚,神祇之灵,何者非箫之所游哉?故能吐纳天地之气,而和阴阳之情。"

苏轼将洞箫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,认为洞箫的声音能够融入天地之气,调和阴阳之情。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,也是苏轼旷达超然的胸襟。

"既克忧患而无累,亦捐荣华而有节。抱贞退之高风,怀旷达之远志。"

苏轼最后总结道,洞箫能够消解忧患,不受名利束缚,保持贞洁高尚的风度,拥有旷达远大的志向。这正是苏轼所推崇的人生态度,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。

读完《洞箫赋》,我不禁陷入沉思。洞箫,这一看似简单的乐器,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哲思和人生感悟。它教会我们要淡泊名利,保持操守,在纷繁世事中寻得内心的安宁。

作为一名步入暮年的老人,我早已看淡了世间的荣华富贵。如今,我只愿做一枝清雅的洞箫,用悠扬的音色抚慰疲惫的心灵,传递生命的智慧。

余生有限,我将继续在书海中徜徉,品味经典,感悟人生。愿《洞箫赋》的旷达超然之音伴随我度过余生,在时光的流逝中,留下我生命的余音。

(10) (9)

分享到

相关文章

小编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