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菜单
首页 题材作文 心情作文

读《洞箫赋》有感-记叙文1800字

点赞:0 | 浏览:178 | 发布于:2024-12-02

读《洞箫赋》有感——记叙文 1800 字

在悠远绵长的历史长河中,诗词歌赋如璀璨的明珠,闪烁着夺目的光辉。其中,汉赋中的翘楚——司马相如的《洞箫赋》,以其精妙的构思、华丽的辞藻和深厚的内涵,让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。

初读《洞箫赋》,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。文章开篇,作者便以“滔滔兮孟津之水,汤汤兮洞庭之波”的气概,描绘了一幅波浪壮阔、奔腾不息的宏大画卷。寥寥数语,便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浩瀚无垠的天地,让人心潮澎湃。

随着作者的笔锋,我们逐渐走近洞箫这一乐器。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,赋予了洞箫生命和神性。“非金非石,无隐无形”,“黄帝之所造,舜帝之所用”,寥寥数语,便将洞箫的神秘性和珍贵性娓娓道来。

然而,作者笔下的洞箫并非仅是一件乐器,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、文化和情感的载体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,将洞箫与天地万物、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,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。

在作者看来,洞箫是“风之怒号”,是“雷之腾震”,它能“作雷霆之声”,震撼天地。同时,它又是“幽兰之吐气”,是“芳芷之吐香”,它的声音清澈悠远,沁人心脾。洞箫既能表达天地之威,又能抒发人内心之情,可谓“通神达灵”。

洞箫不仅是一件乐器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作者以《诗经》中的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瑶”来比喻洞箫与知音相遇的珍贵。洞箫的音色,能够引起知音的共鸣,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。

而对于那些不懂欣赏洞箫的人,作者则毫不留情地加以嘲讽。他用“蠢鱼不识水,聋马不辨音”,“形同斯人,皆可悲悯”等尖锐的语言,痛斥那些庸俗无知之辈。

在作者笔下,洞箫仿佛是一位高雅脱俗的君子,它拒绝与俗流同流合污,只愿与知音相伴。洞箫的孤高和傲岸,也正是作者自身人格和志向的投射。

读完《洞箫赋》,我不禁为作者的文采才华而惊叹,更被洞箫所承载的丰富的内涵所震撼。它不仅是一件乐器,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,代表着古人对高洁情操和知音之美的追求。

然而,在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,洞箫所承载的精神似乎正在逐渐消逝。人们更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,却忽视了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追求。因此,重读《洞箫赋》,不仅是对作者才华的欣赏,更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提醒和警醒。

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,我们依然需要一份精神家园,需要像洞箫一样高雅脱俗的精神慰藉。我们要重拾古人对高洁情操和知音之美的追求,让洞箫之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回响,激发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。

正如作者在《洞箫赋》的结尾所言:“愿兮终古,与洞箫争声。”愿我们都能成为洞箫的知音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依然能够保持一份高洁的品格和一颗追求美好的心。

(10) (9)

分享到

相关文章

小编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