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心义烈的于谦-《明朝那些事》读后感1200字
点赞:0 | 浏览:220 | 发布于:2024-12-12忠心义烈的于谦——《明朝那些事》读后感
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,总有一些人物熠熠生辉,他们的忠心义烈,令人敬仰不已。明朝名臣于谦便是这样一位人物。读罢《明朝那些事》,于谦的高风亮节、忠贞气节,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。
于谦出生于元末明初,自幼聪慧過人,饱读诗书。明宣宗即位后,于谦入仕为官,历任翰林侍讲、兵部侍郎等职。其间,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,深受皇帝器重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土木堡之变爆发,明军主力覆没,皇帝朱祁钰被俘。危急关头,于谦临危受命,任兵部尚书,总督京师军务。面对瓦剌大军压境,于谦毫不畏惧,积极备战,提出了“坚守北京、保卫大明”的战略方针。
于谦深知,北京城是明朝的根本,只要守住北京,就不会灭国。因此,他日夜督战,加强城防,整顿军队,鼓舞士气。在他的带领下,京师将士同仇敌忾,誓死保卫家园。
瓦剌大军久攻不下,调集重兵全力进攻北京。于谦率领将士浴血奋战,多次击退敌军的猛烈进攻。在最危急的时候,他亲自登上城楼,指挥作战,激励士气。终于,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守卫后,瓦剌大军弹尽粮绝,被迫撤退。北京由此保住了,大明也转危为安。
于谦的功绩不仅在于抵御外敌,更在于他忠心不二,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。土木堡之变后,新继位的明景泰帝朱祁钰任用宦官王振专权,朝政昏暗。于谦力谏不从,遭到王振迫害,被贬出京。即便如此,于谦仍然心系国家,关注民生,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。
景泰八年(1457年),夺门之变爆发,朱祁钰被杀,明英宗朱祁镇复辟。于谦因曾劝谏朱祁钰而被罗织罪名,惨遭杀害。临刑前,于谦慷慨赴义,留下“粉身碎骨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壮烈诗句。
于谦的忠心义烈,令人钦佩。他一生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他的精神,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,报效祖国。
《明朝那些事》一书中,作者对于谦的评价为“大明第一完人”,可谓一语中的。于谦的一生,是一部忠肝义胆、浩然正气的传奇。他的品格和功绩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。
作为一名当代青年,我们应该从于谦身上汲取精神力量,继承先贤忠于祖国、勇于担当、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我们更要发扬于谦精神,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。
于谦的忠心义烈,不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一种不朽的精神。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英雄,学习他的高风亮节,传承他的报国情怀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!
相关文章
小编推荐
- 09/25庆祝建国70周年的高二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