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洞箫赋》有感-记叙文1800字
点赞:0 | 浏览:166 | 发布于:2024-12-16读《洞箫赋》有感
《洞箫赋》,一篇千古绝赋,道尽了洞箫之妙,诉说了灵音之美。读罢此赋,心潮澎湃,思绪万千。
竹幽箫韵
"昔秦之三尺,始皇之六尺,汉昭之尺八,魏武之尺四,晋康之尺二。至于周武之短,则五尺而已。"开篇之言,道出了洞箫的起源与流变。从秦汉时的三尺,到魏晋南北朝的短箫,竹节的长度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千变万化。但无论长短,箫声中总有一股幽远的韵味,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。
"竹之本,筿也。生于南山,长于北谷,雨润风调,日经露宿。轻盈不俗,坚固耐朽。制曰洞箫,虚心而响,中空而鸣。"这是对洞箫的材质和制作的描绘。竹子,生长在山林之间,吸纳天地精华。它空灵而轻盈,坚韧而耐用。被制成洞箫后,它那空空如也的内心,成了音符的共鸣之处。
音传心语
"音作天宝,声出自然。纤迁婉转,抑扬顿挫。或宛延如流水,或清澈如冰泉,或激昂如雷霆,或悲切如哀猿。"洞箫之音,美妙非凡。忽而如流水般细细流淌,忽而如冰泉般清澈透彻,忽而如雷霆般激荡人心,忽而如猿啼般悲切哀鸣。它能传达人的喜怒哀乐,诉说人生百态。
"虽金石之独响,丝竹之合奏,伯牙之琴,师旷之瑟,咸不能过也。"作者将洞箫之音与金石丝竹、伯牙古琴、师旷古瑟等乐器相比较,认为它们都不能超越洞箫之美。可见,洞箫在作者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心境契合
"余聆其音,动于九霄。畅于四海,感于肺腑。应于天和,契于心声。"当作者倾听洞箫之音时,他感到心旷神怡,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。箫声与他的心境相契合,引发了他内心的共鸣。
"悲则抑以缓节,喜则扬以促声。愤则激以疾管,乐则和以平韵。"作者发现,洞箫之音可以根据演奏者的情绪而变化,或抑扬顿挫,或激昂澎湃,或和缓悠扬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的内心世界。
结语
"斯固神物,灵音之也。"作者赞叹洞箫是神物,它发出的声音是灵音。它不仅是乐器,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。它能拨动人的心弦,唤醒人的情感,陶冶人的情操。
读罢《洞箫赋》,我明白了洞箫不仅仅是一种乐器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,也寄托了今人的思绪与梦想。它穿越千年时空,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与感动,令人沉醉其中,难以忘怀。
相关文章
- 07/25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活动:我会自己上厕所
- 07/25《小战马》阅读感悟
- 07/25一次错误的尝试
- 07/25储藏室里的秘密夜语
- 07/24我的迷惘与追求
- 07/24我的老伙伴——七年级状物作文
- 07/24给地球居民的公开信
- 07/21致2060年的祖国母亲的一封信
- 07/21考试成绩公布后的心情
- 07/21一抹阳光的心情